在天津攻坚战阶段,参与的攻坚部队主要包括1纵、2纵、7纵、8纵、9纵以及6纵的17师,还有12纵的一个师。这些部队的组合反映了当时战役所需的战略深度与兵力厚度。从兵力配置来看,此次部署相较于之前的锦州攻坚战更具优势,特别是在工兵和装甲兵的配备上,数量明显增多。战斗参与的几乎都是经历丰富的部队,除了用1纵替代了3纵外,12纵的加入也是增强了战斗的力量。
在数字的对比上,天津攻坚战的兵力配备显然要优于锦州攻坚战。锦州攻坚战虽然由5个纵队和2个师构成,但实际上部队的实力远不止于此。在辽沈战役正式结束前,每个纵队一般下辖3个师,而在随后进入关内之后,十多个独立师并入了主力纵队,使得他们的编制后来演变为4个师。换句话说,尽管天津战役同样是5个纵队,实际上却多出5个师,加上12纵的力量,这样的组合带来了接近10万的兵力,实力将近是锦州攻坚战的两倍。
那么,为什么天津战役中选择了1纵而非韩先楚指挥的3纵呢?在东野的整体作战体系中,1纵与3纵都是表现超卓的部队,特别是擅长攻坚作战的能力上。这两支部队参加了多次大规模的攻坚,经验丰富。在资历方面,1纵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,曾参与重要的战役如三战四平与四战四平,而3纵同样有着令人瞩目的战绩,包括攻克义县及在锦州攻坚战中的表现。
展开剩余57%在锦州攻坚战中,1纵作为王牌部队被指定为战略预备队,其主力下辖的2个主力师曾在关键时刻待命于高桥,为后续的增援任务提供支持。尽管1纵在战役的胜利时并未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,但其战斗力得到各方的认可。
锦州战役中的指挥策略相对复杂,5个纵队围绕三个主要方向展开战斗,韩先楚负责指挥3纵和2纵作为主攻的第一梯队,配合邓华指挥的两个纵队进行辅助攻击。战斗的一个重要场景是配水池一战,这是一次异常激烈的战斗,敌军力量在此进行集中部署,3纵因此承受了较大的战斗代价。
经过锦州战役后,3纵没有任何休整便迅速进入追击战,持续行动于辽西地区。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调度中,他们再度被指派南下入关,而这期间由于没有获得及时的补给和休整,3纵的士气与战斗力自然受到了一定影响。在此情况下,面对即将来的天津战役,3纵是否还能作为主攻部队继续作战都成为了一个令人关切的问题。
1纵在辽沈战役中虽然未直接参与,但进入天津战役后,李天佑司令仍然上报请求让其参与主攻任务,显示出他对其战斗力的高度认可与重视。最终,在作战部署中,1纵与2纵在李天佑的指挥下组成了第一梯队的主攻力量,邓华负责指挥另一个东集团纵队,整体呈现出东西对陣的战术布局。
与此同时,3纵也没有闲置,适时进行整休并准备随时应对敌军的增援。可以说,在东野的各部队中,单从作战指挥的历史来看,韩先楚和李天佑所指挥的部队往往承担了最艰难的战斗任务,其战斗力在各方评价中始终位于前列,实属名副其实的战斗精英。
发布于:天津市手机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